一位日本专家抛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,他说:"侵略中国的国家有很多,可为什么中国人对那些国家都能释怀,唯独对我们日本人如此耿耿于怀?"
这位专家的疑问表面上看似有理,毕竟近代中国确实饱受列强欺凌。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?中国人对日本的情绪真的只是无法释怀吗?
灭绝性质的入侵提起日本对中国的侵略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想到“南京大屠杀”。但实际上,日本对中国的伤害远不止于此。
1894年,日本发动甲午战争,战败后的清政府被迫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。
展开剩余88%这不只是单纯的领土争夺,日本在台湾实行的是彻底的殖民统治,强行推行"皇民化"政策,企图从文化和血统上消灭中国人的身份认同。
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日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,建立“伪满洲国”,把中国人当作二等公民。
东北沦陷期间,日本“731部队”在中国人身上进行活体实验,这支部队由石井四郎领导,他们把中国人称为"木头",实验方式极其残忍。
他们将活人冻伤后观察坏死过程,或者把人放在离爆炸点不同距离处研究爆炸效果,甚至解剖活体孕妇以研究胎儿。
这种做法已经超出了战争的范畴,是对人类尊严的彻底践踏。
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,日军在中国推行"三光政策"——烧光、杀光、抢光。
“南京大屠杀”期间,30万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被屠杀,妇女被强奸后杀害,婴儿被刺刀挑起。
日军甚至举行杀人比赛卢深策略,两名日本军官向《日本广告》记者夸耀自己杀了150多人。
对比其他列强,虽然都是侵略者,但目的和手段大不相同。
英国人要的是贸易优势,俄国人图的是势力范围,而日本人想要的是中国人的命——他们不只是来掠夺财富,更是来消灭中华民族。
这种灭绝性质的侵略,与其他列强有本质区别。
战后态度二战结束后,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德国彻底清算纳粹罪行,建立大量纪念馆警示后人,在法律上严禁否认大屠杀,默克尔等德国总理多次下跪道歉。这种态度赢得了受害国的谅解。
日本呢?早在1950年代,日本教科书就开始使用"进入中国"而非"侵略中国"这样的模糊词汇描述历史。
1982年,日本文部省公然将教科书中"侵略中国"改为"进出中国",引发中国强烈抗议。
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“靖国神社”问题。这个神社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,这些人在东京审判中被认定对战争负有最大责任。
想象一下,如果德国建一座纪念馆供奉希特勒,会是什么情况?
可日本不仅这样做了,历届首相还频繁参拜,包括安倍晋三在2013年的公开参拜,这无异于向受害者再次伤害。
日本一些政治人物还经常发表否认历史的言论。
前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开称南京大屠杀是"中国编造的";前防卫大臣稻田朋美称731部队的人体实验"没有确凿证据"卢深策略。
这些言论在日本政界屡见不鲜,却鲜有人受到谴责。
2025年,在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,日本政府还劝说其他国家不要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。
这种行为暴露了日本政府对历史的态度——不是反思,而是抹杀!
现实挑衅历史问题本可随时间淡化,但日本的现实行为却不断刺激中国人的神经。
2012年,日本政府宣布将钓鱼岛"国有化",这一单方面举动严重挑战中国主权。
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,明朝航海图册《顺风相送》早有记载,日本此举纯属挑衅。
日本社会的右倾化趋势也令人担忧。
安倍晋三执政期间推动修改和平宪法,扩充军事力量,甚至提出"积极和平主义"的概念为军事扩张找借口。
2015年,日本国会强行通过新安保法,突破和平宪法束缚,允许自卫队在海外参与武装冲突。这些举动让亚洲国家,尤其是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忧心忡忡。
日本还积极介入南海问题,与中国周边国家加强军事合作,甚至与美国联合在中国周边进行军事演习。
这些行为都让中国人不禁怀疑:日本是否真的吸取了历史教训?还是说,军国主义的幽灵仍在徘徊?
更令人担忧的是,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长期带有敌意和偏见。
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,导致民间友好交流也充满障碍。
缺乏和解机会中日关系长期难以改善,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民众对历史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。
日本年轻人普遍对侵华历史了解很少,有调查显示超过60%的日本高中生不知道“南京大屠杀”。这种历史认知的断层,造成了交流障碍。
政治操弄也是问题所在。日本右翼政客常利用对华强硬立场赢取政治资本,把历史问题政治化。
每当中日关系有所缓和,总会有日本政客跳出来发表否认历史的言论,或者参拜靖国神社,把刚搭起的桥梁再次摧毁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日本人都拒绝承认历史。
松冈环等日本知识分子长期为历史真相奔走,本多胜一的《中国的旅行》记录了日军暴行,这些声音虽然存在但在日本主流社会却常被边缘化。
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情感也很复杂。一方面痛恨日本军国主义,另一方面却欣赏日本的动漫、电子产品和社会管理。
这种复杂心态表明,中国人并非无法释怀,而是希望看到日本真诚的态度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回到那位日本专家的问题,答案已经很清楚了。
中国人对日本的情绪不是简单的历史仇恨,而是对日本战后态度的失望和对其现实行为的担忧。
如果日本能像德国那样真诚面对历史,如果日本政客能停止参拜靖国神社的挑衅行为,如果日本社会能抵制右翼思潮的蔓延,中日关系必将走向新局面。
问题不在于中国人能否释怀卢深策略,而在于日本人能否反思!
参考资料: 《东京审判》,中国社会科学院,2020年版 《日本教科书争议研究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2年 《钓鱼岛主权争端历史与现状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23年 《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研究》,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,2024年 《中日关系七十年:回顾与展望》,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,2025年发布于:河南省旗开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